李克强:抓紧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

  近期,李克强总理1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各地要着眼稳就业大局,出台更多支持新增就业岗位的措施,抓紧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

  当天会议部署进一步多措并举做好稳就业工作,要求大力支持灵活就业;决定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总理说,“稳就业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性指标。各地区各部门都肩负着促进就业的重任,必须更加予以重视。”

  李克强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就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同时也要勇于正视明年可能面临的更大的风险挑战,努力攻坚克难,要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在积极扩内需、稳外贸带动就业扩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举措。

  此次会议内容对灵活用工有哪些利好呢?我们来一一分析!

  利好一 肯定灵活用工的就业贡献

  此次会议内容首先肯定了灵活用工对社会就业问题作出的贡献。我们不难发现,身边已经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灵活用工人员,滴滴司机、美团外卖、网红主播。相较于一些技术型工作来说,就业门槛低、多劳多得、时间自由成为了很多低端劳动人口的选择,甚至有从业者收入远远超过上班族的固定工资,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工作方式。

  利好二 促进灵活用工大力发展

  从会议内容也可以看出,要更大力度的实施就业有限政策,出台更多支持新增就业岗位的措施,抓紧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

  其实灵活用工模式,在社会就业之中已经成为了不可小觑的一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外卖平台注册的骑手数量已突破1000万;“滴滴出行”司机人数超过2100万;社交电商平台“前海云集品”注册用户1000万;设计创意等服务外包平台“猪八戒”注册用户1400万……

  

20210622144445_2.png

  根据权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HRoot发布的《2017灵活用工生态白皮书》显示,我国灵活用工市场份额近五年来保持着22%的复合增长率,未来十年将进入爆发期,成为行业龙头业务布局的主要方向

  随着此次促发展政策的公布,相信未来灵活用工将会向着更加快速、更加平稳发展,而社会中灵活用工参与者,不管是就业人员还是服务享受人员都会大大增加

  利好三 社会化用工风口正劲

  社会化用工是灵活用工中,个人不与企业及其关联组织建立雇佣关系/劳务关系,组织与个人直接建立合作关系的模式。双方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平等的业务承揽合作。根据社会化用工研究院相关定义,灵活用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相对于雇佣形式取巧而来的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劳务派遣形式;

  第二类是平台和个人基于双方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合作形式。

  随着此次促发展政策的公布,相信未来灵活用工将会向着更加快速、更加平稳发展,而社会中灵活用工参与者,不管是就业人员还是服务享受人员都会大大增加

  随着社保入税、金税三期等税务新政不断颁布,第一类灵活用工形式,即劳务派遣用工就迎来巨大的考验,很多社保欠缴、纳税不合规、用工不合规企业将逐渐被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阻挡在门外,而“真正”的灵活用工——社会化用工将随着本次会议内容的发布彻底迎来风口期。

  社会化用工为什么受欢迎?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国内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2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6%。

  对于社会化用工平台型企业来说,平台员工数为598万,比上年增长7.5%;社会化用工参与者人数约7.6亿人,其中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500万人,同比增长7.1%。

  报告预测,未来三年,我国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

  “社会化用工”能够从根源上实现企业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效果,既能实现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又能使个人的就业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对企业而言

  1、用工人数的灵活匹配:社会化用工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人员的调配和储备,储备服务人选,缓解用工压力,从而保障服务人员的稳定性和使用性,以提高工作价值。

  2、降低用工风险:社会化用工能够有效实现人才的筛选,帮助企业承担用人风险和成本,处理用工相关事宜,解决人员的雇佣风险。还可增强企业面对风险时的应变能力和组织弹性,从而实现人力资管管理效率的最优化

  对个人而言

  1、根据时间地方需要,找到适合的工作的同时,并且相关权益得到充足的保证。

  2、不受组织管理和控制,灵活决定自己的时间,与企业互利互惠,打造自己的小资生活。

  社会化用工风口正劲,你做好社会化用工的准备了吗?

原创文章,作者:灵活就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yuncaishui.com/616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在线留言 节税案例
返回顶部